中文 English
|
“超级博士后”引才助科创 |
发布人:韦佳 发布时间:2017-12-06 浏览次数:2825 |
“超级博士后”,一个全新的引才计划正现身国内高校。 在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岗的8名博士后都有显赫“家世”———两名外籍博士后 中,一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M·B·梅珀的弟子,一位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达伦·C·匹 兹;另外6位则全部来自国内一流课题组。“年轻人是科研创新的主体,在中国科研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通 过‘超级博士后,这样的计划,才能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的年轻人加盟,才能提升科研的创新性。”实验室常务 副主任李世燕教授告诉记者。 所谓“超级博士后”,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14年开始设立的“希德博士后”计划。之所以称之为“超 级”,不仅因为实验室本身就集聚了一批优秀学者,更重要的是,这个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明确:给予每位博士后 每年21万元到23万元人民币的津贴———与美国、日本等名校博士后的待遇接轨,甚至还超过一些欧洲大学的 博士后待遇。“如果申请这一计划的优秀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愿把实验室的大部分经费都用于人才招 聘。”李世燕说。 留住博士后曾是国内高校大难题 在发达国家,博士后是博士毕业后通往正式科研职位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博士生正是通过这一阶段的锻 炼,提高独立科研能力,并且获得指导学生的经验。 一些世界名校的博士后计划,往往成为相关领域内国际最著名的学者计划,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的“米勒学者计划”,每年竞争非常激烈;而麻省理工学院等其他世界名校,也有类似的冠名博士后岗位。这些 计划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竞争之激烈不亚于一些正式教职。 但在国内高校,博士生毕业后往往首选海外名校的博士后计划或者工作岗位,很少愿意加入国内高校的博 士后计划。 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本身博士后计划比较少,而又因为计划少,反过来更难招到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有专 家认为,我国科研长期以来总体水平比较低。10年前,国内不少课题组在先进实验设备的配备、国际一流成果 的取得等方面都非常有限,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想要进一步获得更好的学术训练,只有选择去发达国家。而待遇 问题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10年前,即便是大学教授,年薪也只不过10万元左右,博士后的津贴就更低了,一年 也就是几万元。而在发达国家,博士后津贴通常有三四万美元。 学术水平提升和经费改革助推引才计划 得益于近年来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不少研究组的科研水平逐年提升,科研的原创水平也开始逐渐提 高。据介绍,一些从海外归来的青年学者,如今在学术领域开始产生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成果,仅复旦大学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过去两三年内,就有铁基高温超导体、二维晶体等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论文发表。在爱思 唯尔最近公布的高被引论文学者中,这个实验室至少有3位。 对于国内优秀博士生来说,毕业时已可以看到:国内优秀研究组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与发达国家好的研究组 相比,如果选择在这些研究组做博士后,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近年来逐步推行的经费分配制度改革,
更使这一选择变得明智———根据最新的规定,课题经费最高可以有70%左右用于人力资源开支。令人关注的是,从2014年开始,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决定将一部分人员经费用于设立待 遇丰厚的“希德博士后”岗位,与此同时,复旦大学还推出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明确对于部分前来参加博士后 计划的学生,如果是毕业自该学科全球前50名的学校,学校将为课题组配备3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启动经费,让 他们能够安心科研。 “超博”信号: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优秀人才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这一做法,已经带动更多国内高校和研究所提高博士后待遇,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到中国来做博士后。目前,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都推出了类似的计 划,这些计划的博士后津贴,基本都达到了15万到20万元左右。 “超级博士后”计划更如同一个信号,提示国内高校对优秀年轻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短期 的岗位,提升待遇可以使得博士后们潜心科研。而且在科研水平提升的前提下,津贴再与海外高校接轨,就将 使得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在选择时不用犹豫。”在李世燕看来,这必将成为国内科研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助力。 据悉,复旦“超级博士后”计划的第一个入选者娄捷在博士后出站后通过了复旦物理系教授们投票表决, 正式进入教职序列。 转自 文汇报 |